不久前,多個省市紛紛宣布加入新高考,正式告別傳統的文理分科模式,采用“3+1+2”高考模式,除了語文、外語、數學為必考科目之外,物理、歷史二選一,思想政治、地理、化學、生物中任選兩門,其中,選考科目按照賦分制計入高考總分。不過,在新高考覆蓋省市不斷擴大的情況下,取消英語必修的呼聲,卻也再次成為家長們的焦點。
不難發現,關于將英語降為副科,甚至將英語趕出義務教育的建議屢見不鮮。在國內中小學升至大學期間大行其道的英語,怎么突然之間就成了人人喊打的“過街老鼠”?
其一,英語占用了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。在國內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之下,想要學好英語似乎就只能靠死記硬背。無論是在小學中學還是高中,英語作為必修課,無論是課程安排還是考試分數占比,一直都不輸于語文、數學,占用了學生大量時間。因此,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的英語成績提高,甚至不惜花費重金聘請外教。然而,在大學畢業以后,不少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卻基本用不到英語,所謂的四六級英語證書,也不過是找工作的敲門磚而已。
其二,英語的短板讓不少優秀考生無緣大學。英語作為一門語言,想要學好就需要一定的語言氛圍。但是,在國內的教育體系之中,英語教學是服從于應試教育的。許多在物理化學甚至數學有極高天賦的學生,無法適應英語的應試教育方式,在中考和高考中往往會被成績被拖后腿,甚至因此高考落榜無緣大學。
在中考階段,國內已經有個別省市的教育部門,宣布降低英語的分數占比。比如,遼寧省中考之中,英語總分由120分降至100分。在新高考啟用“3+1+2”之后,建議將英語降為副科后納入選考科目的聲音越來越多。此外,物理和歷史既然要二選一,還有人提議,不如將這兩門課升為主科,然后由考生們自行選擇具體選擇哪一門納入考試,這樣其實是一舉兩得的雙贏結果。
物理與歷史,被新高考列為基礎學科。物理與歷史,一個屬于自然科學,一個屬于人文科學。有人比喻:如果物理學是一匹拉車的馬,它可以驅動歷史的車輪;而歷史是在手的韁繩,它不會讓馬誤入歧途。
就物理來說,現代化建設和國防需要物理學,學習物理還可以讓人更理性、客觀。而學習歷史可以讓人擁有家國大情懷,讓人更為通達和有大局觀。正因為它們對培養人才有重要意義,所以新高考才會將它們列為基礎學科。
高中沒有“主科” 與“ 副科”,每一門都很重要。高中生的學習模式和考試模式,沒有所謂的主科與副科,尤其是新高考模式下考生選擇的三門學科,每一科都很重要。
物理和歷史重要,但是它們不能代替英語存在的意義,作為世界通用語言的英語,在高考中仍然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分值和地位。所以英語,歷史和物理是主科還是副科就沒有那么重要了,這種改變毫無意義。
但是面對大量家長的呼吁,教育部對取消英語主科地位做出回應,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,高考改革涉及千萬考生,英語作為三門主科之一的地位,目前還不具備相關的條件,還得慢慢轉變,英語教學也不會被弱化。雖然沒有踢出高考,但也讓家長稍稍寬心,因為英語考試的比重有所下降了。